咨询热线:0510 - 8229 3900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
行业动态
火绒安全:搜狗输入法云控下发模块,“暗中”篡改浏览器配置
知名民企宣布“永久拉黑”!这条红线千万别触碰
判赔6.4亿:新能源汽车商业秘密第一案发人深省
你以为的“删除”,可能是泄密的开始!解读数据删除的泄密陷阱
8起侵犯商业秘密典型案例公布 有公司被罚款37万元
常见数据泄露隐患及防范常识
泄露前公司商业秘密造成损失逾百万元,两名员工获刑
这类安全可能被忽视,但真的很重要!
最高法案例:盗用原单位技术秘密长达10余年 连带赔偿1.66亿余元
四川金象前员工泄露公司技术秘密获刑5年半罚280万 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
首次披露!90后博士考公入职1个月,就因泄密被抓
数据泄露属实 迪奥(上海)公司被罚
小米内部通报: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王腾因泄密被辞退
尊湃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生效,14名离职技术人员非法获取技术信息估值超3亿元
前英特尔工程师向微软泄露商业机密,被判两年缓刑并罚款3.4万美元
年中盘点:2022年10大数据泄露事件
餐厅老板竟故意泄露国家秘密!国家安全机关公布典型案例
T-Mobile 5000 万用户数据泄露,21 岁海外美国人宣称对此事负责
打车软件大数据泄密有多严重?美俄有沉痛教训,中国不可不防
数据安全的危与机:2020年85%的数据泄露涉及人的因素
更多>>
 
知名民企宣布“永久拉黑”!这条红线千万别触碰
摘自保密观

 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,商业秘密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,是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基础。然而,近年来,员工泄露企业商业秘密事件时有发生,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,也为商业秘密保护敲响了警钟。

  企业对商业秘密泄露行为“零容忍”

  日前,腾讯集团发布反舞弊通报称,2024年全年,百余人因违规被解聘,其中二十余人因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。值得关注的是,在众多违规案例中,泄露企业商业秘密信息的案件赫然在列。如S3-CSIG人力资源中心员工方某因向外部人员泄露公司内部保密信息,触犯“腾讯高压线”,被解聘处理,列入黑名单,永不录用。

  2024年4月,小红书通报了一起员工泄露商业秘密的事件,涉及社区部员工杨某,在职期间存在利益冲突未申报且应他人要求,通过个人微信、飞书文档、共享企微账号等途径多次泄露公司商业秘密。小红书对杨某作出辞退处理,表示永不录用,并将其列入行业黑名单。

  此外,2023年12月,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,其汽车部三名员工因违反保密义务被辞退并永不录用。这三名员工在职期间,未经许可参与了外部券商和投资机构组织的“小米汽车研讨会”,并传播了大量相关信息,扰乱了小米汽车的正常业务开展。

  商业秘密泄露后果严重

  从腾讯、小红书、小米等企业处理员工商业秘密泄露事件可以看出,越来越多企业对泄密行为持“零容忍”态度,这是保障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
  商业秘密泄露危害极大,首先是经济损失,企业投入大量资源研发的成果被竞争对手获取,将可能造成产品销量下滑,盈利减少;其次,市场竞争优势被削弱,企业依靠商业秘密在市场中立足,若泄露的商业秘密被竞争对手掌握,可能会遭遇到对手企业模仿跟进、抢占市场等情况;最后,法律风险增加,若因企业管理不善致商业秘密泄露,损害合作方利益,企业可能卷入法律纠纷,或将面临高额赔偿,同时,泄密员工也将承担法律责任,职业生涯尽毁。

  我国对商业秘密保护有明确严格规定。依据《民法典》和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,企业有权要求侵权者承担包括直接和间接损失的损害赔偿责任。《刑法》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,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,披露、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,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情节特别严重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这些法律条文为企业维权提供保障,也警示从业者勿触红线。

  加强商业秘密保护

  近年来,商业秘密泄露事件如频发的“暗箭”,不断冲击着互联网、科技等新兴行业,也暴露出一些企业在商业秘密保护方面存在不足。商业秘密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企业从制度、技术、人员等多个层面构建保护体系。

  完善制度建设。企业应建立健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或规定,明确保密范围、措施、期限及责任等内容。根据实际情况,界定商业秘密范畴,将研发数据、技术资料等进行细分,并按重要程度分级管理。同时,对商业秘密的使用、披露、转移等环节严格审批,保障信息流转安全。

  优化人员管理。鉴于互联网、科技行业人员流动频繁,企业应将保密工作等贯穿员工职业全周期。员工入职时,针对关键岗位展开背景调查,进行系统的保密培训并签订保密协议。在职期间,根据岗位职责分配权限,定期进行保密教育培训和信息安全考核,强化员工商业秘密保护意识。员工离职时,严格审查,对掌握核心秘密的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。

  强化技术防护。企业要构建严密的数据安全防护网,对存储和传输的数据加密,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。搭建融合密码、指纹识别等方式的多因素身份认证体系,按员工岗位职责设定权限,杜绝越权访问。统一管理移动设备,限制外接存储等功能,定期监控设备使用情况,全方位守护商业秘密。

  (文中部分资料来自“中国经济网”“极光新闻”微信公众号)

  原文链接:查看原文




  关于我们|联系方式|资质认证|站点地图|职位招聘|建议与投诉  
地址: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锡澄路260-1号圆融发展中心17F  邮编:214031 总机:(0510)82293900 传真:(0510)82702019
版权所有 © 2003-2025 无锡万华数据科技有限公司
苏ICP备05009260号
苏公网安备 32021302000919号